对大学祛魅
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话题,以前总是顾虑太多,直到今晚看了知乎的一篇回答后才下定决心写下来。
我不想成为被高中自己所厌恶的“沉默的大多数”。正好趁现在还有表达的欲望,释放出一些情绪。
期待与幻想
在进入大学之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大学抱有美好的幻想——至少对于我这个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小镇做题家”而言,“大学”这两个字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为什么大学能承载这么多期待?
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我想,最大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中学时期读过江南的小说《此间的少年》。这本书把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放进了“汴京大学”的校园生活,他们的青春恣意潇洒,让人神往。而当时的我正处于自我否定的阶段,与书中的少年相比,我更像此间的尘埃,这个意象甚至演变成了我的网名——此尘。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比,我对大学的憧憬更加深刻,毕竟,谁不想成为“此间的少年”呢?
除此之外,高学历在社会上被普遍推崇,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于未来的约定,亲戚邻里更是把“大学生”视作某种荣耀的象征。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大学在我心中变得愈发神圣,仿佛是一座未曾踏足却早已被神化的殿堂,承载着期待、梦想,同时也潜藏着未知的迷惘。
然而,正所谓“飞得越高,摔得越疼”,承载的东西越多,也就越难放下。
幻想的破灭
幻想破灭的感觉显然不好受。一年半以来,大学带给我的更多是失望。
在课程上,老师大多照本宣科,机械地念着或许和我年纪相仿的PPT,毫无创意可言。无聊且繁琐的课程充斥着生活,但为了那张“有用”的文凭,我不得不去拼凑学分。我常常思考这些学分的意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毫无意义。或许有人会试图为其辩护,说这些课程可以“拓宽综合素质”,但在我看来,本科教育的本质只是在用这些课程消磨学生的意志,让我们在不断的妥协中适应未来的社会规则。
更令我感到无趣的,是周围的人大多缺乏探索的热情。诚然,我不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但这份落差依然让我感到遗憾。
我尝试去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前几天读到一篇博客,其中的观点让我有所启发。我在这里尝试总结我的思考,这些看法可能很主观,甚至有些刻薄,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 眼界与认知的局限
大多数人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然而,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思维方式已经固化。做题成了习惯,考证成了目标,保研是摆在面前最明确的道路。沿着熟悉的轨迹走下去,是最省力、最稳妥的选择。 - 现实的压力
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大学生不得不更加功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参加那些无法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竞赛,或者投入时间到社团活动中,都变得“不值得”。特别是在一些高校,竞赛在保研中的权重下降,使得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看似更“稳妥”的道路。 - 外界的干扰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充斥着生活,让人很容易陷入奶头乐之中难以自拔。当探索的成本变高,而娱乐的获取变得廉价时,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主动走出舒适区。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大学的“无趣”成为常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找不到热情、感受不到意义,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祛魅之后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他告诉我,“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也许,这种对大学的幻灭感,本质上来源于我曾经对它过高的期待。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不同,每个人都在做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如果仅仅因为别人与我不同,就去批评他们,未免太过傲慢。
SkyWt 说,大学四年应该当作一场“Gap Year”来度过,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也感谢 SkyWt 曾经给予我的帮助和引导,做很多事情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对某种事物的“祛魅”。
此刻,我完成了对大学的祛魅。它不再是我心中那座神圣的殿堂,而仅仅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环。我要做的,不是沉溺于失望,而是坦然接受现实,去探寻真正属于自己的殿堂。
我不再渴望成为“此间的少年”,我只希望自己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