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你好👋,我是 cry,一名就读于 HNU 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二学生。(是的,这个名字的缩写确实挺奇妙的。)
✨ INFP,脑子里总是装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偶尔也会陷入情绪的漩涡。或许是个敏感的人,但也因此能更深地感受世界。
📖 热爱文学。中学时曾幻想成为作家,写了不少小东西,可惜记录这些“伟大作品”的小册子早已遗失在时间长河里。即便如此,我依旧乐此不疲地写东西,哪怕只是一些
书评牢骚。文字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如果你也喜欢文学,欢迎来和我交朋友。🤔 喜欢折腾。目前什么都不会(毕竟之前的时间都用来探索其他领域了,比如运动、文学、游戏……总之就是玩),但坚信自己能学到真正有趣的东西,努力成为全”沾”工程师。
🤬 厌恶应试教育,讨厌做题,讨厌被优绩主义裹挟,尤其反感那些仅仅为了保研而保研的人。
当然,文字的表达终究是有限的。人的丰富和复杂,绝非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所以我很难将完整的自己在这里讲述给你
关于本站
在与 SkyWT(腼腆可爱闷骚的学长)交流后,萌生了记录自己的想法——无论记录什么。由于技术能力有限,而 Hexo 部署相对简单,便决定以此作为起点,搭建了这个博客。
中学时,我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虽然有点中二,但至今仍有共鸣:
过去的我无时无刻不在死去,而日记里承载的,正是每一天不同的我。
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的。如果来得不明不白,走得也不明不白,未免太过遗憾。于是,我希望用这个博客,记录自己旅程中的一部分。
关于 Carpe Diem
Carpe Diem,是拉丁语“把握当下”的意思。我是在《死亡诗社》中第一次听到这句话。
以下是我当时看完电影后的感想:
——
今天看《死亡诗社》时,不由自主地把 Keating 老师与自己遇到的老师作对比。
想起了曾小姐。她当然与 Keating 老师相去甚远,也未曾像电影里那样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格外深刻。
她总是挎着一个小篮子,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讲课到一半,可能会突然拍桌子,开始愤世嫉俗地输出一番观点。这些都无关紧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她那颗出尘的心。
有一次,因为某些事和她聊了一整节课,聊应试教育,聊上学的意义。那些话语如今已然模糊,但在当时,它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某种意义上,她就是我的“Oh Captain, My Captain”。
之前看到一句话:“教育的意义,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在那一刻,真的感受到了灵魂的震动。
然而,《死亡诗社》最深刻的地方,并不在于 Keating 的一系列举动,而是在于尼尔的死。Keating 用尽全力改变了学生们的想法,却无法撼动社会的成见和家庭的束缚。这无疑是“月亮与六便士”的现实写照。最终,Keating 被赶出校园,现实主义赢得胜利。正如校长所言:“这些孩子懂什么?我们只需要送他们进入大学。”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无数次在老师口中听到类似的话,但亲身经历大学生活后才发现,迷茫无处不在。过去,我们能为了高考奋力前行,如今却发现,前路漫漫,不知所向。那个经典的问题终究摆在了眼前:
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往何处?
过去的目标是高考,而现在,我该何去何从?
想起宫崎骏的最后一部作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怎样的人生很难定论,这些讨论也一时半会儿下不了结论。但至少,《死亡诗社》里的一点让我深有共鸣:
Carpe Diem.
把握当下。
至少,让生活泛起些许微澜,而不至于死水一般沉寂。我也想活得深刻,可这实在是件难事。
——
如今,我依旧这样认为,甚至比过去更加确信。有些束缚必须摆脱,而要做到这一点,便更需要把握当下。
于是,一直向前游啊游啊,直到海水变蓝的那一天。
祝你也能 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