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速记 11 :禅,发呆,以及自然
简介:
在考完计算机系统在教室里发呆的时候,心里面突然涌现出来了这些想法,于是打算记下来。
禅:
最近接触到的跟禅最有关的东西可能是 Zen 浏览器,作为一个资深 Firefox 用户,最近在 Firefox 的体验直线下滑,就打算换个浏览器,但我不喜欢 chrome ,也不是很想尝试某些套壳 Electron 的 ai 浏览器, 所以最终还是切换到了以 Firefox 为基础的 Zen 上面。老实说,我很喜欢它的浏览体验,除了类似于 Arc 的垂直侧边栏,它确实在浏览时给人一种 Zen(禅) 的体验,并且支持这样的内置页面多开的工作组模式,以及嵌入一些模组后可以变得比 Arc 还花里胡哨。非常符合我对于浏览器的需求,劣势可能就是占用的内存可能会多一点...
好了,从浏览器的思绪切回来,Zen 只是一个无端联想到的点,就如同这篇无端起念的文章一样,也许算个引子,又或许什么都不是。
让我们再次谈具体的禅——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具体的禅,我不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对于禅宗也没有什么了解,我对于禅的了解仅仅来自于我之前就在博客中提到的一本小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甚至这里代指的“禅”,与通常意义上的禅也不一样——依旧是这本书里提到的“良质”。
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良质"(Quality)是一个几乎无法定义的概念,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如果让我形容的话,大概是一种”感觉“。良质就是”感觉“的流,它不属于目标,而是属于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是的,我知道这很抽象,但我也找不到更好的形容方式。所以我打算举一举我自己经历的良质的例子来尝试说明这是什么东西。
给我带来最“良质”的感受是发呆。
发呆和冥想,以及自然:
这里的发呆不是冥想。可以说,我讨厌冥想,冥想是我高中严重失眠时候的做法,那个时候冥想半天的结果大概率是更睡不着,看着外面的天慢慢变亮是一件非常不好的感受。于是我后面意识到,人为刻意地去追求某些东西,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冥想,又比如高考分数,讲到这儿了,干脆接下来谈谈高考吧,正好最近刚高考完。
高考可以说是很多人心中的 ptsd。我也不例外,上个周高考的那几天我一直失眠,估计也和这有关。对于一个手汗症患者来说,高考真的是极为痛苦的经历,每次考场验指纹验不出来都需要人脸识别,做题时手汗不止,甚至可以透过纸巾打湿卷子。
这就是刻意与紧张带来的。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高一时,班主任说要学会紧张起来了;高二时,班主任说还不紧张起来;高三时,继续说现在还不紧张就完了。结果最后高考前一晚上让我们不要紧张——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刻意很不自然的举动,所以肯定感受不到良质,不会有所谓的心流状态,于是高考的失利反而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不是一篇怨天尤人抱怨高考的文章。来到 HNU 至少从目前来看并不算一件坏事,也遇到了一些很棒的人,HNU 的制度也让我方便的逃课。所以让我们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来继续谈良质。
为什么是发呆是最能体验良质的呢?我的感觉是,发呆给人一种最自然的体验。高中的发呆,往往是瞟到窗外的某些事物,也许仅仅是一棵树,但当思绪飘远,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传递到全身时,你会发现整个人无比的宁静与自然——这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种直接的、未经污染的、原初的经验。除此之外,发呆是我高中为数不多的发散自己的时间,至少在发呆的时候,我不需要在面对那些做不完的题目,我只是在任由我的思绪飘荡。
类似的,在后湖随意散步时偶然间也会体验到,也许仅仅是坐在草坪上听着面前的人唱着歌,看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带着宁静;抑或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知道这很小学生作文,但小学生作文往往是最自然的,不是吗?),坐在窗边捧着书,有着一丝一缕的阳光洒落,而你悠然惬意,拥有着无人打扰的自然时光;也可能仅仅是编译成功后看着代码自然而然地运行起来,在长舒一口气之间的放松……
当然还有很多时刻,我也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良质”状态,在这里想要记录下来,也是因为在我考完计算机系统后坐在椅子上突然有了类似的感觉,久违地像高中一样发了一次很长的呆——其实我高中的 qq 名就叫偶尔也想发会儿呆,写了这些内容,“良质”的状态感觉已经结束了。就自然地结束这篇小记吧,再记下去也没什么想说的了,记录本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杂记:
1、期末考试:
最近考完了期末考试,考操作系统时很无趣,体会到了当今某些高校教师的敷衍以及不负责任。考完后看到大家依旧热火朝天讨论着无趣题目的无聊答案时,让我意识到,我大概永远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大学真是一个无聊的地方,汇聚了很多无聊的人,当然了,这只是一个极其主观臆断的想法,不过这是我的博客,我随便怎么说也无所谓。
至于计算机系统,也许是离挂科最近的一次😂,准备了一天就去考计算机系统,太久没做汇编搞混了一个指令导致要连错两道大题,一开始还有点慌乱,但后面却前所未有的平静,也许这就是寻求“良质”带来的回馈感,它不需要别人认可,它就是我和事物之间的某种契合。而这也是我想保留的东西。
2、ai-agent:
跟着教程,用 google 的 sdk 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玩具版 cursor-agent,很有意思,发现 agent 的原理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不过背后的 sdk 实现估计很复杂)。尝试用自己实现的 agent 改简单代码时,发生了哭笑不得的一幕,gemini 把对应输出错误的逻辑改是改对了,但又给我硬编码了一个答案上去,导致无论怎么输出都是那个答案,并且还在回复中反复向我强调它已经成功实现了我的要求。
有一种做算法题面向结果编程的感觉... ai 也会变着法子哄骗人🤥。
3、提交 pr:
为 vscode-leetcode 提交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 pr。
在本地尝试用 cursor 做 leetcode 时发现插件本身没有提供对于 cursor 的支持,翻了翻源代码后发现是一个硬编码的路径,于是 fork 之后稍微修改了一个判断逻辑就可以正常运行了,毕竟 cursor 本身也是基于 vscode 开发的。
过程中第一次尝试了本地编译 vscode 插件然后导入,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希望 pr 能被 merge 吧😂,虽然本身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动。
这只是一篇零零散散的突然有感而发的记录。
暑假依旧随缘更新~